2024 年 04 月 18 日 星期四
新闻搜索:
您当前的位置 : 南海网  >  文昌新闻网  >  文昌新闻

八旬文昌籍作家自掏腰包传承琼剧 送戏下乡600多场

南海网 http://www.hinews.cn 时间:2018-03-12 10:15 来源:南国都市报 作者:吴岳文

  八旬作家自掏腰包办琼剧团

  编排精品琼剧 送戏下乡600多场

  郑心伶

  南国都市报3月9日讯(记者吴岳文 文/图)近年来,作为海南本土文化灵魂的琼剧因演员青黄不接、市场价值减弱等问题,其传承与发扬受到挑战。但是,总有这么一群人,不求回报、不遗余力地为琼剧传承默默奉献,81岁高龄知名作家郑心伶就是这样一位“琼剧义工”。琼剧如何发展传承,郑心伶有独特的见解:“我们首先要让广大群众享受到我们本地的乡土文化,第二要培养我们的艺术人才,第三我们还要培养观众,培养观众的兴趣,提高他们欣赏艺术的水平。”

  他“厚着脸皮”向学生要钱“琼剧一枝花”复活

  郑心伶是知名作家、中国鲁迅研究会副会长、广东鲁迅研究学会会长,从1992年开始享受国务院“政府特殊津贴”专家待遇。他还是文昌市琼剧团董事长,一位不领工资、没有任何津贴待遇的董事长。

  2009年,郑心伶从广东回到文昌老家,他和朋友在一次聊天中无意发现,文昌的文化需要进一步发展、传播。郑心伶为此牵头成立了海南文昌文化研究会,先后出版10多本关于文昌文化的丛书及刊物。可是郑心伶发现,通过书籍的形式在文昌乡村,尤其是上了年纪的村民中传播难以被接受。如何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播、发展文昌文化,郑心伶最后决定通过琼剧来传播和发展文昌文化。

  文昌琼剧以倡导文明戏、时装戏、现代戏为主,闻名全岛。1960年,原文昌琼剧团成立,曾被誉为“琼剧一枝花”,由于受市场冲击,1987年后渐渐淹没。

  2011年6月22日,文昌市琼剧团挂牌,急需解决的是资金问题,除了合理使用政府拨付和社会捐助的资金外,郑心伶还背着家人自掏腰包,将准备买房的30多万元拿出来给剧团使用。

  为了琼剧团的发展,郑心伶还“厚着脸皮”向学生要钱。在一次偶然机会中,海南现代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邢诒川认出了恩师郑心伶,师生交谈中,郑心伶罗列重办琼剧团的重要性,传承本土文化的必要性,以及琼剧团所遇到的难处。随后邢诒川以文昌工商联的名义给文昌市琼剧团捐款100万元。“当时我太惊喜了,从没有想过会得到这么多捐款!”郑心伶说。

  2012年10月22日晚,阔别26年的文昌琼剧团重返舞台,首演成功。当晚在文昌工会广场的大舞台上,郑心伶当着5000名文昌戏迷饱含热泪说了一句:“侬回来了,侬回家来了”。对于文昌市琼剧团的重生,郑心伶多次强调,这不是他一个人的“功劳”,文昌市政府与社会各界的支持帮助是最主要的。“这个重生的‘儿女’还嫩,需要海南人都来呵护。”

  他坚持和付出 通过琼剧传播发展本土文化

  文昌琼剧团团长符儒奋告诉记者:“我们重返舞台以来郑教授出钱出力而且不领工资,《侨乡女人》参加第二届艺术节得奖时,郑教授还拿自己的一万元工资奖励获奖演员。”

  当时的琼剧团有51个成员,年纪最小的演员17岁,最老的是郑心伶。演员们住在团里统一租的小楼里,虽然楼道狭窄,条件简陋,但演员们过得很充实。

  文昌市政协原副主席云凰感慨地说:“郑教授能把文昌琼剧团办起来很不容易,他付出了很多,很不简单。”

  文昌琼剧团重组后,郑心伶没有停住脚步,他仍继续关注和支持琼剧团的发展。组织演员、把关剧本、指导演出。郑心伶一刻都没有闲过。几年来,琼剧团积极开展送戏下乡活动,已演出600多场。

  在郑心伶的苦心指导下,文昌市琼剧团获得喜人的成就。两年前,文昌市琼剧团被中宣部、文化部和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授予“第六届全国服务农民、服务基层文化建设先进集体”荣誉称号。

  “国家为什么要给我们一个荣誉,因为我们琼剧团能面向农村、农民,为农民服务,我们这些剧目能够得到群众的欢迎,就是因为我们贴近他们的生活,有一定的教育作用。”郑心伶感触良多。

  目前,文昌琼剧团已精心编排了《侨乡女人》《三凤求凰》《山村母亲》《公主情结》《忠良护国》《红泪影》《龙凤呈祥》《情深义重》《兄弟驸马》等11部剧目,深受观众喜爱。郑心伶说,他会继续通过琼剧来传播、发展本土文化。

责任编辑:王平
南海网24小时新闻报料热线966123